|
学院简介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始建于1958年,创建伊始为土特产品系,设食品商品和土特产品两个专业。1961年经过调整,系名更改为农副产品系,设食品商品和公共饮食业与技术两专业。1964年系名更改为食品商品系。1981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加工专业。1984年系名更改为食品工程系,设食品工程和制冷及食品冷冻工程两个专业。1982年开始与天津轻工学院联合招收食品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食品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全国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专业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食品工程学科更名为食品科学学科。1996年,食品科学学科被原国内贸易部确认为部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黑龙江省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获得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食品工程系与制药工程系、化学教学中心合并,成立食品与药物工程学院,并相继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院系调整,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正式成立,同年增设了环境工程专业。2006年获食品科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发酵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增设了自主设置二级学科----食品环境与安全硕士二级学科。2017年,根据学科发展新趋势,主动撤并了发酵工程硕士二级学科。 目前,学院设有1个二级学科( 食品科学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 包括食品科学,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环境与安全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贮藏与加工工程省级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高校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食品工程研究所1个及分析检测中心1个。
学院拥有6000余平米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专用大楼,设有生物工程实验室、食品安全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化学中心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实验室及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绿色食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总金额达3690余万元,为我院的教学、科研创造了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9人 ,专职教师55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7人,高级工程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干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龙江学者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13人,硕士研究生126人,博士研究生27人。截止到2017年7月已向社会输送本科生及研究生7300余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师生为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89年,本学科专业创始人之一已故吴孟教授主持完成的“食品加工专业改造”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食品工程教研室获黑龙江省教委优秀教研室荣誉称号;2007年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7年辛嘉英获得教育部评定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石彦国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学工作者称号。 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及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 ,学院的学科专业围绕黑龙江省粮食等大宗农产食物资源 ,就谷物化学与粮油食品加工、农产品化学与综合利用 、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 、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 、应用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及食品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项目等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企业合作科研项目3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24篇,其中SCI、EI、ISTP、SSCI收录307篇 。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27部 。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与美国Purdue University、英国University of Leeds、英国Newcastle University、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韩国世宗大学及台湾中兴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多名教师赴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 、波兰、荷兰、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交流。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的全体师生,愿承载着历史的责任,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共同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 |